跳到主要內容區
 

特色學風

本校草創初期,研究部十二學門中有三民主義一門,後來改稱為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五十六年起增設博士班,這是國內最早設立的三民主義研究所。過了若干年,師大、政大和台大才相繼設立,中央研究院也籌設三民主義研究所。張創辦人在「莊敬自強運動」一文中有云:「三民主義就是中國文化繼往開來的結晶。所以華岡的理想,就是要成為一所三民主義的新型大學。」此為本校特色之一。

                              

 

本校為一綜合性大學,且特別注重人文藝術教育,張氏有云:「思想學說,必須透過文學藝術,由抽象化為具體,方能普及民眾,深入人心。」本校的人文科學如哲學、文學、史學都是最早設立的所與系,且均有博士班,培植人才眾多。張氏又云:「文藝復興便是禮樂復興,例如音樂、體育、美術、戲劇、舞蹈、攝影、印刷、建築、觀光及大眾傳播等學科,本校設置最稱完備。」戲劇,舞蹈等科人才的培養,尤為其他大學所不及,這是本校特色之二。

 

本校創辦之初,即設立博物館。按大仁館落成之日,即在內設立文化博物館,由本人擔任館長。現華岡博物館設在曉峰紀念館內,藏品豐富,經常舉辦多項特展,對教學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此為本校特色之三。

 

 

大學師生研究心得,應予出版,以廣流傳。本校出版部規模之大,在全國大學中是首屈一指的。談到出版部,可以寫一部張創辦人經營出版事業的歷史。民國三十九年張氏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時,創辦了中國新聞出版公司,除出版『中國一周』外,還刊行若干書籍。後來任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時,又與教育部程部長天放、台灣省教育廳陳廳長雪屏合作創辦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國民基本知識叢書六百多冊,嘉惠學術界者也多。他在教育部長任內,創辦了中國文化研究所,發行英文本中國文化季刊(Chinese Culture),於民國八十八年六月才停止發行。在國防研究院主任任內創辦中國文化學院,兩院合作,使本校出版業務更為充實,如中文大辭典的編纂、中華民國地圖集與世界地圖集的印行,清史新刊本與蘇俄簡明百科全書的問世等是其著者。本校出版部可以說是淵源有自。後來有新刊本明史、元史、金史及宋史的印行,日本簡明百科全書與中華百科全書之纂修,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及中華五千年史的出版,對國內外學術界貢獻良多,此為本校特色之四。

 

 

本校的特色很多,這裡只舉出四項。由上述的特色,可以看出本校創辦人辦理大學的抱負與卓見。他曾經說過:「學術進步走在前面,法令制度跟在後面,這是學術發展史的通例。」確是一針見血的話。本校的學風受創辦人的影響最深,舉其要者:一是德智體美群五育並重,從本校的院系及所培養的人才,受政府的獎勵與有識之士的推許,可以證明。二是師生情誼深厚,本校教師與學生間,無論在做人與求知上,因相處比較親近,影響也大。這與學校座落陽明山上,環境幽美,也有關係。三是愛國熱忱的發揮,本校畢業生無論在國內或旅外,在愛國行動的表現上,每在其他大學畢業生之上,是說明本校確是三民主義的新型大學,最後引述張創辦人在本校十週年紀念集中說的一段,作為本次演講的結束。「過去十年,本校重點,置於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藝術部門,要奠定文藝復興之宏基。今後藉建教合一的加強,對理、工、農、醫諸部門之充實,作更大的努力,使本校成為一文化復興與科學技術平衡發展的綜合大學。」想正是全校師生一致的願望與努力的目標。(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一日在本校第二十六屆校慶典禮上講,八十四年八月與八十九年八月略加修正。)



編者按:作者宋晞教授,曾任本校改大前第四任院長、文學院院長、董事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