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大簡介

中國文化大學位於台北市近郊,毗臨陽明山國家公園,海拔約410公尺,足臨台北關渡平原,俯瞰淡水河與台北港;自台北市士林、北投區向山麓遠眺,即可見文大校舍建築,為台北顯著地標。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建校之時,以「美哉中華,鳳鳴高岡」,勉勵文大師生要有崇高胸懷,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善盡心力,本校所在地因此得名「華岡」。

 

經過創辦人、董事長與歷任校長領導,及全體華岡人數十年耕耘,文大辦學已具規模。本校現有12個學院,包括文學、外語、理學、法學、社會科學、農學、工學、商學、新聞傳播、藝術、環境設計及教育等學術領域,大學部61系組學位學程、碩士班47所組學位學程、博士班11所,是一所科系多元、完備的綜合性大學;不僅可讓學生選擇專長研讀,更可為興趣廣博的青年學子,提供跨領域的學習機會。此外,本校於北、中、南都會區設有推廣教育部,為社會大眾終身學習的理想園地。

 

歷史

本校創建於1962年,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及中華文化事業基金委員會原擬校名為「遠東大學」,經先總統 蔣公親筆致函,建議改為「中國文化學院」,以其寓意深遠,符合本校發展方向與興學理念,張創辦人及中華文化事業基金委員會欣然同意,先成立研究部,呈報教育部核准為「中國文化研究所」,設有12學門。1963年,大學部日間部15學系開始招生,隨後夜間部4學系成立,更名為「中國文化學院」;後因辦學有成,於1980年獲教育部核准升格改制為「中國文化大學」。

 

 

辦學理念

本校以發揚中華文化及學術為宗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文學、史學與哲學,近代西方文明的優點在科學與民主,而中國文化的振興必須「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達到東方與西方、人文與科學、藝術與思想、理論與實用的全面結合。本校辦學,人文、社會、科技並重,教學與研究兼顧,以復興中華文藝的華學基地自許,以培育五育兼俱、學以致用的人才為己任,進而建設一所國際性的完整大學。

本校以「質樸堅毅」為校訓,「質」是質直,「樸」是樸實,「堅」是堅強,「毅」是弘毅。質直樸實,是實事求是的處事態度;堅強弘毅,是精益求精的惕勵期許。求實則不落空,求精則不落後。辦學與求學,唯有求實求精,方能止於至善,臻於教育的最高理想。

 

校園環境

本校共有五個校區,總面積115公頃。校本部位於陽明山華岡,毗連國家公園,景象優美、空氣清新、學風自由、交通便利,是學生修習課業、開闊視野與培養品德的最佳環境。校園建築皆以中國宮殿式建築呈現,外型典雅巍峨,教學空間設計明亮新穎、新式硬體設施,配備空調及現代化資訊講桌,提供優質的教學習環境。

本校教學資源豐富,不但擁有全校暢通之寬頻網路e化服務,更有多項學術輔助機構。華岡博物館、數位地球研究中心、華林生態園區、柏英演藝中心、數位學習中心、歐豪年美術中心、華岡實習廣播電台、華岡實習農場、華岡藝術總團,均開各大學風氣之先,提供最完善的教學研究設備與場域。

 

董事長

陳泰然董事長

https://board.pccu.edu.tw/p/404-1001-100758.php?Lang=zh-tw

學歷:
博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大氣科學系(民國63年)1974年
碩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大氣科學系(民國60年)1971年
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氣象組(民國57年)1968年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第19屆董事長(民國111年2月17日-迄今)
中國文化大學第19屆董事(民國111年1月17日-迄今)
臺灣氣候服務聯盟理事長 (民國110年9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民國105年3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名譽教授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民國105年2月~)
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 (民國95年8月-民國105年2月)
國立臺灣大學「台大講座」教授(民國95年8月-民國105年2月)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民國69年7月-民國105年2月)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民國94年8月-100年7 月)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91年8月-94年7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系主任/所長(77年8月-80年7月)
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理事長(88年3月-90年3月)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理事長(82年5月-84年5月)
國科會自然科學發展處特約研究員(85年8月-91年7月)
國科會中美國際大型合作計畫「臺灣地區中尺度實驗」(TAMEX)計畫總主持人(72年8月-82年7月)
國科會(大氣科學學門)副研究員(審議人)(65年3月-67年6月)
美國海軍研究學院客座副教授(67年7月-68年6月)
全國性公務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典試委員(76年~)
曾獲得之學術獎勵情形: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黃廈千學術論文獎」(民國70、78、93年)
教育部教授研究獎(民國73年)
國科會傑出獎(75、77、79、81學年度)
教育部教學特優教師獎(民國78年)
南非共和國氣象學會大會擔任De Beers-Sutton Memorial Lecture邀請講席(民國79年)
國科會與交通部共同頒發「天梅獎」,表揚對TAMEX計畫之卓越領導與傑出貢獻(民國82年)
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臺灣最有影響的兩百人之一(民國87年)
教育部第三屆國家講座(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民國88年)
臺大教學傑出獎(89學年度)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第一屆會士(民國90年)
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民國91年)
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民國95年8月起)
國立臺灣大學「台大講座」教授(民國95年8月-民國105年2月)
紐約州立大學/國際校友傑出成就獎(民國98年)
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獎(民國104年)

 

財務穩定健全 圖書設備充實

穩定的財務狀況和健全的財管制度,是大學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石;本校會計室業務品質管理系統,自民國90年7月起至今,每年皆通過ISO:9001:2000認證,近年來積極增購校地、改建校舍,廣設校內現代化設備,提供學子更完善的學習環境。

本校在創辦人張其昀先生以圖書館為「大學生命線」的理念下,一向極重視圖書館的軟硬體建設。現座落在曉峰紀念館一到七樓的圖書館,面積達21,836平方公尺。各樓層有中、西文書、期刊、輿圖等,以及電腦資訊、視聽多媒體、小型劇場、演講廳等先進設備,共設置近1,800個閱覽座位。圖書館的空間規劃及設備,曾獲媒體票選為台灣十大名館之一。

截至目前館藏逾1,50,000冊,包含紙本資料約1,400,000冊及視聽資料近83,000件(捲)。紙本期刊累計逾7,000種,電子期刊近65,000種,專業期刊皆由各學院、所、系師生依其專業學科需求推薦訂購,可使用電子書(含數位論文) 約7,000,000冊。已簽訂之線上資料庫近200種,提供全校師生更便捷資料檢索管道,配合網路資源利用,朝向電子化圖書館邁進。實體圖書館藏在臺灣公私立大學中名列前茅。

本館提供「RefWorks書目管理系統」,方便師生對書目資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推動館際合作服務,包括全國文獻傳遞服務系統、優久聯盟圖書館組織、八芝連館際合作、私立綜合大學寒暑假圖書互借等業務,共享圖書資源。

近年持續推動e化服務,有「推薦採購」WebLink整合系統,方便師生推薦訂購書刊等資料;設置「自助借書機」,師生可自行操作,快速完成借書手續;引進「EDS電子資源探索服務」整合查詢系統,配合數位化圖書館快速、便捷、多元服務需求;建置多元學習區、討論室與24H閱讀區等,提供師生研究、數位學習與自習之舒適環境。

 

圖書館

 

博物館館藏精緻 師生美學教育泉源

師生美學教育泉源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於民國60年(1971)成立,為國內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博物館。歷時逾40年的文物徵集,豐碩典藏已成為國內藝術史料研究之重點目標。

其中,書法及中西繪畫典藏4,500餘件,繪畫中除少數清末民初畫家如:任伯年、任預、王震等人作品外,主要為民國以後名家,如:(水墨)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曾后希、江兆申;(西畫)李梅樹、陳慧坤、馬白水、林玉山、劉其偉、趙春翔、吳冠中、吳承硯、王藍、劉國松、吳炫三等畫家作品;書法典藏不乏前人名作,如王陽明、何紹基、曾國藩、沈葆楨、吳昌碩、康有為等;近代有國父真蹟、吳稚暉、于右任、溥心畬、張大千、莊嚴、王壯為、曾紹杰等名家作品。

此外,歷代陶瓷器品類繁多,以民窯為主,典藏有新石器時代陶器以至明清、近代瓷器等。卑南文化玉石器、台灣民俗文物、板橋林家文物、郎靜山攝影等亦為重要館藏。華岡博物館展館包括本館、歐豪年美術中心及校史室,結合學校教學研究成果與社會資源,每年以各類型展覽、教育推廣活動,開放校內外師生及社會大眾免費參觀,發揮大學博物館功能。

 

 

多功能體育館 運動競賽重鎮

本校全新多功能體育館於2005年落成啟用,已成為台灣最現代化、多功能的綠建築體育館。擁有地下4層、地上10層超大空間,館樓建築體由一座L型的教學與研究大樓,與一座橢圓體的綜合運動區組合而成。

體育館內有17520坪,立體球場2座,可作為籃球、排球、網球與羽球的場地;188公尺室內跑道2個,可供田徑選手練習與師生跑步之用;館內各種專業場地俱全,如游泳池、水療池、健身房、重量訓練室、棒球及高爾夫球練習場,及柔道、桌球、撞球、韻律、體操、角力、跆拳道、技擊等教室,是國內設施最完備、最先進的大學體育館。體育館頂樓之柏英演藝中心,是一個音效、燈光、舞台與各種設施完善的多用途空間,可作為演奏會、會議、國際交流、畫展、宴會等之用。

此座設施完備的體育館,除作為本校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與研究之外,亦成為國內外各種大型體育競賽及集會的重要場館。

 

 

本校體育館為一座總面積廣達一萬七千餘坪的多功能綠建築、大跨距與無障礙空間體育館,興建總經費達新台幣23.6億元,2005年9月啟用以來,已成為全校師生員工及天母、華岡社區民眾健身訓練的最佳場所。

體育館內部空間分四大部份,第一部份為運動訓練及比賽空間,包含室內主要綜合運動區、多用途運動區、分項教學及訓練區、游泳池區、運動器材儲藏室、運動恢復室等。其中,游泳池區擁有25×50m的半開放空間主池、水療池、研究池、暖身池等;分項教學及訓練區除有桌球室、撞球室、跆拳道場、柔道場、角力室、重量訓練室、韻律教室、體適能教室、練功房。第二部份為體育教學及研究空間,如運動生理學、環境控制、心理及動作控制、免疫學、生物力學等實驗室。第三部份是行政管理空間,為文大體育系、室、所等行政單位,這部分未來也將規劃有俱樂部。第四部份公共及服務空間,包括國際會議廳、宴會廳、藝廊等可兼供展演與休息的區域。

本校體育館光線充足、視覺明亮、空調舒適,體育館的外觀採用高科技的隔熱、反射低的玻璃帷幕,輔以「智慧化照明」中央監控室功能,即使不開燈也可以自在的使用。體育館整體建築包含地下四層、地上十層,內含兩座挑高15公尺的主球場、179公尺室內跑道2個、游泳池、SPA區、健身房、韻律教室、撞球教室、跆拳道教室、桌球教室、體操教室、肌力訓練室與高爾夫球練習場等眾多場地的建築體。

為發揮本校體育館的功能,近年來本校體育館也積極辦理各項國內外運動競賽,包括: 2008年亞洲大學男子籃球錦標賽、2009年聽障奧運角力比賽、2011年及2012年台北國際室內撐竿跳高邀請賽、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等國際大賽,此外,體育館也辦理各項大學各項球類運動聯賽及大學系際各項運動盃賽,如應數盃、景觀盃、法律盃、氣象盃…等,對推動我國大學運動競賽國際化,提升大學運動競賽品質,普及大學校園運動風氣,貢獻良多。

 

e化校園服務升級 數位學習無遠弗屆

本校提供完整的e-Campus資訊環境,在校園各角落皆可無線上網,對外網路有三條1G頻寬之光纖連結到台灣學術網路(TANET);校內每棟館樓均安裝大螢幕的資訊傳播平台,提供校內各項即時訊息與影像;在支援教學方面,全校共有2000部以上的電腦供資訊教室、專業教室教與一般教室的資訊講桌之用,同時在多處館樓內均設有開放使用電腦的數位學習中心與自由上機空間,總共有800部以上的公用電腦讓同學們自由上機使用,在大義館與圖書館更有數部電腦24小時全天候開放上機,是一個隨時可上網、處處有資訊的學習環境。

資訊中心的團隊自行開發本校各項優質資訊服務系統,提供教務、學務、總務、圖書、人事、會計、資訊等校務行政線上處理與服務的功能,提供同學們從入學報到、選課、線上預覽課程大綱、查詢成績、申請宿舍、獎學金、助學貸款,到畢業辦理離校手續,都可透過網路進行。

配合本校全面推動數位化學習與輔導機制,所有導師可透過線上輔導平台,追蹤記錄學生狀態以進行輔導;並建有課後輔導系統,可使學生於網路了解課程並於課後隨時複習課程內容,同時校內目前提供兩百多項語文、管理、電腦科領域的數位學習課程,均為生動豐富的互動式學習教材、教案及知識庫,使學習無時空限制。

 

交換生與跨國雙學位 開拓學生國際視野

為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培養師生國際觀與全球化之學養與見識,本校已與全球179多所知名大學締結姐妹校,與其交流項目包括教師、學生與出版物之交換,互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展覽,學術研究之合作及球隊相互切磋訪問等;其中以交換學生成果最顯著,每年皆有逾200名的交換學生出國或來本校就讀。

凡在本校大學部或研究所就讀一年以上的學生,皆可申請甄選赴國外姊妹校留學一年,獲選者於本校註冊後得免繳姊妹校學雜費,或僅繳交對方學校的優惠學費。本校另為獎勵家境清寒優秀學生,每年也提供清寒獎助金的名額,協助清寒學生赴姊妹校交流學習。

除了交換學生,本校目前已與8所姊妹校簽定跨國雙學位合作計畫,並與4所姊妹校簽定雙聯學制合作計畫。

98~100學年度國際學生攻讀本校學位生(含僑生及陸生) 共1,747人,學位生遍及全球 5大洲近30國。98~112學年度與美、法、德、日、韓、俄等6國及中國大陸計60餘所大學互換學生共1545人次。 

面對全球國際化趨勢的挑戰,為提供國際學子更優質的國際化學習環境,除採全英語授課的全球商務學位學程(學士班、碩士班)外,各系所每學期並開設以全英語授課的課程,期能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擴大招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