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岡之歌 中國文化大學校歌
作詞:張其昀 作曲:黃友棣
華岡講學,承中原之道統
陽明風光,接革命之心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必有真知,方能力行。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有所不得,反求諸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本校校歌又名「華岡之歌」,由本人作詞,黃友棣作曲,茲先將原文錄後: 「華岡講學,承中原之道統;陽明風光,接革命的心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必有真知,方能力行,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所不得,反求諸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現在逐句解釋如下:
(1)華岡講學,承中原之道統
這是說,本校雖是一所新的學府,實際是中國古代大學的苗裔。這個光榮的傳統,追溯淵源,已經有了二千多年的歷史。「大學」為孔門之遺書,就是講中國古代的大學教育。古者十五歲入大學,以六藝:禮、樂、春秋、易、詩、書,教以格 (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務。中國有系統的教育哲學與教育方法,至孔子而開其端。所謂承中原之道統,即指此而言。華岡二字,華是美哉中華,岡是鳳鳴高岡。華岡是新創的地名,此乃美善相樂,極有意義的地名。這裡的大學區勢將成為陽明山國立公園勝地之一。
(2)陽明風光,接革命之心傳
革命的命要當作生命解。只有創造新的生命,才能革掉舊的生命。 國父解革命為建設,非常的破壞以後,必須繼以非常的建設。我們今天要完成反共抗俄、國民革命第三期的任務,首須從教育界本身煥發新思想,創造新生命入手。革命二字是從易經革卦出來的,這是孔子學說微言大義之所寄托。朱舜水曾說:「巨儒鴻士者,經邦弘化,康濟艱難者也。」(舜水文集卷二十二)質樸堅毅,方為真儒。舜水這句話,指示了革命志士應有的責任感。
(3)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學與問同樣重要,思與辨也同樣重要。我們求學為什麼要擇校擇師呢?就是為了重師承,貴親炙,師生之間有從容問答的樂趣。所謂「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莊。」名師啟發之效在此。思是思索,本於個人;辨是討論,賴於集體。我們求學,不但要有良師,而且要有益友。勝友如雲,共同討論,庶可對事物有徹底的了解。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可總稱為思維的工夫,或致知的工夫。思維乃進德修業必由之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自述其為學方法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累月以思,窮年以思;九十九次,皆是錯誤,至一百次,始獲一正確之結論。」這段話出於二十世紀大科學家,更可發人深省。
(4)必有真知,方能力行
國父知難行易學說,是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孔子曾說:「吾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知是方法,行是目的。中庸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孔子學說是仁知雙修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實踐篤行,主要因為沒有真知灼見。 國父說,革命的基礎在於高深的學問,這是歷史的真理。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首倡知識即權力之說,欲藉助於科學上的發明與發現,以達人定勝天之目的。理論科學旨在解釋世界,應用科學旨在改造世界。我們果能好學深思,真知力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下事無不可為。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載:「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章)又:「子買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章)可知孔子以這兩句話,作為仁字的釋義,也作為忠恕之道,恕字之釋義。自修身齊家以至治國平天下,莫非斯道的流行。 基督教新經全集載:「欲人施于己者,亦施于人。」(福音馬竇傳與露稼傳)西方人把這兩句話作為金律(The Golden Rule)是即中國之恕道。 譬如說,愛國是天經地義,因之要推己及人,對於別國人民的愛國心,也要有同情的諒解。子貢所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章)就是恕道的 發揚光大。
(6)有所不得反求諸己
中庸曰:「子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子曰:『射者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 ,反求諸其身。』」孟子釋之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公孫丑篇上)
中庸和孟子這兩段話,猶現代所謂運動家的精神(Sportsmanship)或公平競賽(Fair Play)的精神。人與人間,國與國間,都能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國內的法治和國際的法治,才能有圓滿實現的希望。因為中國人講忠恕之道,故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禮記禮運篇(相傳為孔子對子游的談話)已有「 中國為一人」,「天下為一家」的崇高理想。
(7)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生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是宋儒張載說的。
載字子厚,陝西郿縣人,世稱橫渠先生。橫渠於二程為親戚,世並稱為關洛之學。橫渠先生這四句話,稱為四句教,實可視為中國儒家哲學的宣言書,而亦表示吾民族崇偉的理想。藍田呂大鈞(字和叔)為橫渠弟子,曾書「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賦」。長安上下千年均為一國際都市,民胞物與之思想,為關學之特徵,良非偶然。中國聖哲把人的地位提高到「與天地參」的境域。橫渠所說這種立心立命,天人合一的思想,確是中國文化的特徵。人心就是天命,天意就是民心,「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周書 泰誓篇逸文)
關學的理想雖極宏偉,而其下手處乃極平實。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橫渠弟子呂大鈞為提倡鄉治(猶今云地方自治)最有力的人物。鄉治的思想,隨中國歷史而俱來。國父手著建國大綱,稱建國之首要在民生。建國大綱全文共二十五條,而有關地方自治者佔十一條,即可知其重點之所在。從區域發展而國家建設而國際合作,謀人類普遍和平與繁榮,國民革命真正目的在此。
為往聖繼絕學,絕是卓絕、超絕,無與倫比之意。中國古代最為卓絕的學說,乃是禮記禮運篇大同的理想,這是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學問。 國父畢生以救國救民之熱誠從事革命,而生平所最稱誦勿衰的乃是禮記這一篇。他曾說,民生主義就是大同主義。我國國歌為 國文所手製,中有「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之語。禮運上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這寥寥百餘字裡面,確已包含了達到人類社會最高境界的途徑。而最後幾句話,確是反滲透(謀閉而不興),反顛覆(盜竊亂賊而不作),摧毀鐵幕(外戶而不閉),消滅共產主義,正本清源最大的保障。
(8)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禮記學記篇曰:「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為,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中國古人興學,很注重校址,惟有在優美的大自然裡,方易於實施生活教育,供給一所親師樂友的理想環境。 本校位於陽明山上的華岡,雲山環抱,花木蔥蘢。登樓一望,可以俯瞰淡水河谷,遠眺臺灣海峽,景色蒼茫,氣象萬千。而離臺北市區,公路僅半小時,可謂兼有城市山林的勝概。
亞洲是世界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臺灣寶島則為海陸二大主流交流匯合的樞紐。再就東亞大局而言,臺灣適居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接合點。本校的使命,便是要把區域發展,國家建設,國際合作三方面的學問,同流並進,收到相輔相成的功效。興言及此,真如古人所謂「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誠有莫大的鼓舞和興奮。